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些自然灾害,不管是2011年发生在日本的地震和海啸,是2004年圣诞节之后发生在东南亚致使230,000人丧命的海啸,还是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 Katrina)。这些事件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转而关注到自然的超强威力、生命的短暂和痛苦的强度。作为父母,有时我们忘记孩子们是非常容易受他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这些图片和故事的影响的。

我们有非常独特的机会,可以教导孩子们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神的品格、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我们在基督里的盼望以及基督教事工的殊荣。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在你试图弄明白悲剧到底有多大时,可能这海啸已经在你心里掀起来太多的问题和情绪了。你的孩子们可能也在经历同样的事情。请记住,你绝不可能拥有所有问题的答案,而且孩子们也没有这样期待。他们主要是需要你帮助他们明白所发生的一切,帮助他们明白这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不要等待“完美的时刻”才提到这个话题。当你们在一起吃饭时,当你们在看晚间新闻时,当你开车接送孩子们去学校或去参加活动时,和他们分享你的想法和情感,并让他们问问题。当你们一起谈论的时候,肯定会有更多的讨论,借此你会帮助他们从属灵的角度明白这种灾难。

以下是和孩子们讨论的主题,以及一些可以读的主要经文:

• 处理恐惧——诗56:3,书1:9

• 神的主权——西1:16-17

• 生命的短暂——雅4:14

• 我们永恒的归宿——约3:16,36

• 和他人一同受苦——罗12:15

• 需要为他人祷告,使他们可以认识救主

• 看到给予的机会——林后9:7

来自一位有着年幼孩子的父亲的评论

我谈到了有时候神会允许我们不喜欢或不明白的事情发生。最近我们家有家庭成员去世,我借此作为参照(我们已处理过此事,大家也都已有所领悟)。

我告诉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十月份我们才刚去过海边,所以他们知道海浪,也知道水究竟有多大的力量。然后我分享了有多少人遇难。他们立刻关心这些去世的人爱不爱耶稣。

我们也谈到了受灾程度,并且谈到了那些无家可归或者缺水和食物的人们。他们不明白人们周围有这么多的水,为什么还会缺水。

关于功课,我们说到了所有不同背景的士兵和百姓放下差异,一起并肩渡过难关。我们也谈到了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而神又是如何在这一切事情上掌权的。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谈幸存者,谈到了神是如何使他们免于死亡,他们又如何面对艰难处境,并多么需要认识神。

我们一起祷告,求神让众人能通过这件事认识神,祷告神能得着荣耀,祷告很多还有家的人会感谢神的供应。

来自一位有着四个孩子的父亲的评论

之前我就不得不和我的四个孩子谈论死亡(我的妻子,他们的母亲,五年前去世了),我发现,让孩子们面对死亡的事实,面对永恒这更大的事实,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健康的。我认为借着正确地看待事情,可以学到一些重要的功课:在永恒背景下的死亡,以及在每天平均死亡人数背景下的灾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很多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意外地”死亡了)——每一天都是某个人的灾难。这并不是说要轻看最近发生的事,而是要指出神并没有在某刻睡着了而使很多人因此丧命。我觉得那里要学到的功课是“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来9:27)。

我觉得,面对死亡,我们的恐惧容易偏大。是的,死是神的仇敌,是的,死亡让我们痛苦地和我们所爱之人分开,但是它却是我们进入神同在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免得……忧伤,像那些没有盼望的人一样”(帖前4:13,新译本)——这盼望是我们、我们的孩子们在面对海啸、年老力衰、疾病、车祸等等时所需要的。

来自一位有着年幼女儿的父亲的评论

玛德琳(Madeline)(8岁),梅罗丽(6岁)非常担心。我们在谈话中想要让灾难真实地呈现,好让她们能够理解。梅罗丽非常关心我们离海洋有多远,海啸是如何产生的,海啸会发生在俄勒冈吗(俄勒冈是我们的老家,我们所有的亲戚都在那里),会发生在这里吗。她太担心了,以致晚上她肚子难受,难以入睡。

玛德琳则更加关心那些幸存者。尤其是当她听到人们不得不吃草,并且没有地方睡时。两个女孩儿问她们是否可以帮上什么忙。她们甚至谈到要捐出一部分压岁钱去帮助那里的孩子们。我们跟她们谈到了我们的额外捐款以及这笔钱会如何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们。她们问是否可以去翻一翻她们的衣柜,把她们的旧衣服和旧鞋子也捐给孩子们。玛德琳在一天晚上睡前祷告时,这么祷告“神啊,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当我去天堂的时候,我想知道为什么你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你现在就想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吗?”她知道我们不能明白神所蕴藏的丰富,但是她还是问了!

最后一点建议:使用这次机会和孩子们一起为那些受灾的人们祷告。很多人在将来的几个月甚至几年里都会因此而受苦。祷告神会供应他们身体及属灵的需要。也祷告神会向你显明你的家庭可以如何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版权 © 2013 家庭生活。版权所有。